作为中超联赛的冠、亚军,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近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广泛关注。他们以客场大败的结局被淘汰出本赛季的亚冠比赛,这一结果招致了不少球迷的批评。其中,“多做多错、不做不错”的效应再次显现,似乎每一次的尝试都伴随着失败。
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和立场来看,海港和申花能够在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,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。毕竟,以现在中超球队的战力和财力,想要对冠军有野心并不现实。竞技层面固然要追求卓越,但足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竞技。
中超球队的水平、实力与财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一定水平,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多年下来,无论是球队的管理层还是铁杆球迷,对此都心知肚明。那些一味扯“亚冠是为国争光”这一伪命题来进行道德绑架的观点,显得纯属无理取闹。
在法理上,除了国家队的赛事,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能算是为国争光。球队的技术水平和表现被其他联赛赶超是常态,而这些起起伏伏的主体都是中超。中超作为一个商业单元,与意甲、德甲、西甲等联赛并无本质区别。
现在,亚冠已经没有了外援限制,金钱可以堆砌出全外援全首发的阵容。然而,这样的虚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,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。中超俱乐部在亚冠精英联赛中的表现并不理想,无缘八强。亚冠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,就像是一个消耗巨大的绞肉机,比鸡肋还要难以下咽。
那么从商业角度来看,为什么要参加亚冠呢?中国联赛并非以“亚冠预选赛”的定义出现的,所以球迷不应该说“不想踢别去”。亚足联是抓取各会员联赛的领先者参与其商业赛事——亚冠,球队是被动性参加。对于这样的赛事,中超球队可谓是冷暖自知。
近年来,沙特足球投入重金,其同城球队利雅得胜利队和利雅得新月队进入八强便是明证。然而,对于申花和海港这样的中超球队,参加亚冠的收入与支出相比显得微不足道。据称,他们能拿到的总计美元收入约150万左右,折合人民币仅约1000万左右。相较于中超顶级俱乐部的工资支出高达1亿人民币左右,这个占比微乎其微。
在人才储备层面,中国有能力、有水平的球员已经越来越少,加上年龄、伤病等综合原因,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。现实情况是,日韩替补就能与我们头部球队的首发旗鼓相当。
因此,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,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并不是难题。管理层的决策和真球迷的选择并不难做出。其实具有同理心的自家球迷大多会拥护俱乐部的战略。作为商业体,球队只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,无须理会那些执着于“在亚冠为国争光”的无理要求者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经的广州恒大队在亚冠赛场上风光无限,捧起过冠军奖杯。然而如今的中国足球版图中已不见恒大俱乐部的身影。尤其是那些言必提及“恒大”的伪球迷们应该明白,那家断代俱乐部的情况早已不言而喻。
如今的中超最直白的现状就是每赛季前的“资质认证”——欠薪大览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都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努力。“联赛保级及杯赛单轮游”或许是他们最现实的谋生策略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内战”的优秀难道不比“外战”更有意义吗?现在的中超真的有能力应对“外战”吗?
因此说,亚冠名额的减少或许是一种解脱。而且现在的亚冠可能并不是什么香饽饽,也许只是个“鸡屁股”罢了…… 这也是许多观察人士的观点。
作者简介:耳东每,前沪上足球记者,对上海足球、中国足球有深入了解。《南方体育》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等媒体曾邀请其撰写专栏。后入营销圈,擅长从市场营销、公关角度观察解析足球产业。
原标题:一家之言:海港、申花洲际赛场失利?全新改制的亚冠或许只是“鸡屁股”……
栏目主编:陈华 文字编辑:同上 题图来源:新华社 图片来源:等
来源:作者:特约作者 耳东海(耳东每)